一、趕緊找個可靠能過日子的人嫁掉。
二、不要再做18-20歲時候那樣的白日夢了,回到現實來,優秀男人不是你籃子裡的菜了,既然他是優秀男人,他不會對一個形將30歲的女人認真,花季少女在他屁股后面一大群,他懶得對這麼大的姑娘認真,除非你是瑪麗蓮夢露!
作者: (採訪‧撰文 / 陳芳毓,編輯 / 張良姿,本文取材自《經理人月刊》2012年9月號) | 經理人月刊 – 2012年9月7日 下午1:13
From:45歲的自己
To:35歲的自己:記得,沒有遺憾
親愛的35歲的我: 現在是周五晚上9點03分,你還坐在燈火通明的辦公室,盯著寫到一半的提案報告發呆。
今天,是你本周第三次超過9點下班。1歲的兒子,應該已經進入夢鄉。早上出門前老婆才提醒,已經2個月沒一起好好吃頓飯。你原本訂好了明天的餐廳,但爭取了半年的客戶終於有空一起打高爾夫球……唉,客戶削減預算,菜鳥又還沒上手,團隊已經3個月拿不到績效獎金。最資深的老王說,再這樣下去,他真的要回家賣早餐了。
1.如果一個男人開始怠慢你,請你離開他,不懂得疼惜你的男人不要為之不捨,更不必繼續付出你的柔情和愛情。
2.任何時候,不要為一個負心的男人傷心,女人更要懂得傷心,最終傷的是自己的心,如果那個男人是無情的,你更是傷不到他的心,所以,收拾悲傷,好好生活。
3.永遠不要無休止的圍著你喜歡的那個男人轉,盡管你喜歡得他快要掏心掏肺的死掉了,也還是要學著給他空間,否則,你要小心纏得太緊勒死了他。
( 2010/02/23 Yahoo! 奇摩理財特約作家 黃逸強 )
新年期間,基金公司與銀行通路業者,看中民眾口袋麥克麥克,紛紛推出手續費折扣的優惠來吸引人。手續費少當然可以降低投資成本,但投資人如果為了某家公司手續費便宜,而去買它的基金,就掉入一個投資的陷阱。
一直以來,折扣、優惠這種促銷方法,對消費者而言是很管用的,像百貨公司有周年慶打折,或有廣告跳樓大拍賣,都讓人有撿到便宜的感覺,一定會吸引人潮蜂擁而至。
1.長相不令人討厭,如果長得不好,就讓自己有才氣; 如果才氣也沒有,那就總是微笑。
2.氣質是關鍵。如果時尚學不好,寧願純樸些。
3.與人握手時,可多握一會兒,真誠是寶。
4.不必什麼都用“我”做主語。
5.不要向朋友借錢。
2009-08-31記者:採訪.撰文/羅之盈
與經營實體店相同,「商品力」仍然是網路賣場的品牌核心與起源,緊接著是攸關品牌形象的「故事力」、傳達賣場第一印象的「介面力」、運用資源推波助瀾的「行銷力」,以及培養客戶忠誠度的「服務力」。因此由商品起頭,客戶經營收尾,成為經營網路賣場的基本策略。
關鍵第1力 商品力
具有競爭力的商品,不外乎兩項原則:低價或獨特性。雖說台灣電子商務近3年蓬勃發展,但低價仍是一般消費者對於網路購物的基本期待。所幸整體市場越來越多元,當網友看膩了低價、雷同性高的商品,也就培養出一群認同「商品夠特別,價格就不重要」的消費族群,賣家的商品策略空間也逐漸擴大。前露天拍賣營運長葉奇鑫以「玩酷子弟」為例,指出商品實在不算便宜,但有特色,讓人想購買。
若以品項來說,有些賣家可追求專一度,有些則強調廣度。如「依蕾特布丁」年賣350萬個布丁,但基本口味只有4種,專一度讓製造、包裝成本降低;相反的,經營流行女裝的「東京著衣」,同時在線商品維持在800款以上,目的就是要讓每個女孩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服裝。
徐政義 2009/8/27
我印象中,剛從學校畢業、初入職場的年輕人,開始規劃退休金的人,屬於少數。這階段年輕人,還在適應職場挑戰,也可能常處於入不敷出的「月光族」窘境。
隨著年齡增長,雖然收入逐漸穩定,但是成家、買車、房屋貸款、養孩子、教育經費......一樣樣支出,常把經濟搞得一團糟,好像也沒有能力為未來退休生活作任何的理財規劃。
創業,已經成為去年金融海嘯發生以來,大學畢業生與被裁員的白領上班族,最重要的選項:就業冰河期既然求職不易,何不自己創業當頭家?
「被迫創業」與「創業攤販化」,正是這波創業潮的首要特色。創業顧問、企業講師協會秘書長桂世平指出,當前創業型態尤以加盟早餐店、冷飲店等「謀生型創業」為主流。
SOHO 創業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張庭庭觀察,這波創業者不同以往,「屬於高階的白領精英創業潮,這些人在猝不及防之下被迫創業,容易欠缺評估、計畫,所以傾向選擇上手最快的低門檻創業。」不過,她也讚許,願意放下身段去擺攤賣雞排的,都已經算是很實際的人了!
大陸人常說的「霧區」,就是以為看清楚了,其實迷霧並沒有被撥開;在這波創業潮中,究竟該避開那些「霧區」?
@1. 創業,是長遠規劃或過渡方案?
【維特專欄】 記者:維特
又快到畢業的季節了,這時候要出校門的畢業生,如果不繼續升學,就要準備踏入職場。而這個時候,人力銀行網站及相關媒體又會推出一系列報導,來探討應屆畢業生的起薪及熱門行業等等。現在的新鮮人起薪偏低固然是個事實,但我回想了一下當初我們剛畢業時,薪資也高不到哪去,不也一樣撐了過來。
你想要過A 級人生,事業有成薪水頂尖,卻犧牲掉其他全部人生,還是想過 B級人生,寧可降格賺次級收入,卻能享受精采人生?這取決於你如何衡量「人生投資報酬率」。
若是成績單上出現B ,大部分人聯想到的,絕對不是「 Better」,而是「 Bad」。
B這個字母,長期以來被認為是「次等」的表現,每個人都奮力想達到 A,甚至 A+,彷彿若不能達到 A的成績,就是不夠努力與稱職。但人生凡事都追求 A,一定能獲得滿足感嗎?